创业家终于上市了,在每个辞职群里,除去祝福,还是祝福。
记得2009~2010年我在创业家工作时,每月开公司大会,老牛的结束语中都会提到:三年后登陆创业板。
据了解从2008年成立,这就是老牛的口头禅,一直说了近10年。
2008年,创业板《管理方法》正式发布,创业第一年的《创业家》推出了一期封面故事:《开吧,创业板》。
当时中国真的的创业媒体只有两家:创业邦和创业家,而主流的商业杂志都叫《XX企业家》。
那时的创业人士还是媒体语境中的90后人群:刘强东还是屌丝,王兴还在失败,雷军还在背着双肩包找风口。
我是2009年被申音从《东方企业家》骗到《创业家》的。
当时《东企》的定位是「面向亚洲商业领袖」,由于《中国企业家》已经是「面向中国商业领袖」,《环球企业家》是「面向全球商业领袖」,所以《东企》要走中间路线。
目前想想,假如搁在目前,「一带一路」就有了一本最好的官媒。
还记得是在国贸的一家星巴克,申音跟我大谈新一代创业人士才是中国的将来,大佬们早晚会被颠覆的,云云。
他口吐飞沫的样子非常有感染力,以至于具体的薪资待遇我都忘了问。
回去之后我就等着入职,过了一个星期,也没消息,我就短信问他,什么时入职。
又过了一个星期,他才回复我:来上班吧。
入职几个月之后我才听说,之前那段时间湖南人申音又跟老牛拍了桌子,自己给自己放了半个月的假。
那时还没创业服务的定义,大伙就是感觉在做一本杂志,而做杂志又是老牛最善于的。
结果就是,编辑部是整个公司受虐最紧急的灾区。
从选题会,到采访实行、再到写稿、后期做版,老牛一直时不时地插一脚,电话里骂、短信里骂、邮件里骂、MSN上骂,只须你被他关注了,就意味着噩梦的开始。
后来有几个同事偶尔在MSN发点小牢骚,不知如何地被老牛了解了。
在一次年中大会上,老牛同志忧心忡忡地说:目前的编辑部环境不太好,存在一个邪恶轴心。
后来同事们聚会,大伙还在猜哪个是北韩、哪个是伊朗,不亦说乎。
老牛有个习惯,一着急就用双手挠头发,不停地挠。
我一度怀疑,他那头卷发,不是天生的,而是自己挠的。
相比较编辑部,老牛对其他部门的同事骂的要少,假如一个同事犯了错误了,只须嗲声嗲气地说句「牛总!」,老牛一般都会选择原谅她。
2010年,乔布斯开始红遍整个中国网络,后来《史蒂夫乔布斯传》出来了,里面提到一个很著名的定义:现实扭曲力场。
就是形容一个领导者具备「把黑的说成白的、把白的说成红的」的强大传染力。
创业家的同事一聚会,就会把这个词套到老牛头上。
我到创业家先做记者,后来做编辑,职位不同,但被骂一直是恒定的。
2010年开始负责几个栏目,到今天还记得名字:《暴赢》、《输赢》、《对标》。
经过与同事们半年多的努力,尤其是老牛的摧残,到我提出辞职的时候,这几个栏目算是基本打磨定型了。
申音第一不认可我辞职,安慰我说:丫就这性格,习惯就好了,你看大家中企这帮同事都忍受他这么多年了,与其反抗,不如享受。
安利我不到半年,申音就辞职去做《罗辑思维》了。
2011年对老牛和创业家来讲是个生死攸关的坎儿。
从编辑部到市场到销售,几乎所有元老都走了,老牛几乎成了真的的光杆司令。
但微博救了老牛和创业家。
这类年常常有人问我,创业家的成长逻辑到底是什么。
其实非常简单,就是老牛。
2011年之前,创业家就是一本杂志,老牛虽然对编辑部骂得凶,但投入的人力、财力也是最多的,所以申音他们离开的时候,其实已经给创业家打下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媒体根基。
2011年微博起来了,老牛找各种途径索罗新媒体人才,后来无论是与京东的联合推广,还是与酒仙网的联合炒作,都把创业家带到了微博第一阵营。
微博之后,就是做社群,即黑马营、黑马会,并且最后找到了一条变现的道路。
在什么山唱什么歌,然后All in,这就是老牛的全部秘密。
幸运的是,他都赌对了。
创业黑立刻市了,老牛也彻底达成了屌丝逆袭。
当年开会他最爱拿自己煲鸡汤,说假如不是考上人民大学、不是来到北京,或许会在神木放一辈子牛。
但上市也不意味着所有,毕竟创投服务市场,没有赢家通吃的铁律,创业家可以做,创业邦、36氪也能做,将来哪个能走得更远,所有皆大概,接招就是这么觉得的。